软科学

Soft Science

专栏:数字化转型

  • 企业数字化转型、冗余资源与创新产出——基于中国非金融上市公司的考察

    李德辉;潘丽君;尚铎;

    基于数字化转型赋能企业经营效率提升的逻辑,构建数字化转型、冗余资源对企业创新绩效影响的概念模型,探讨其内在的影响机制。实证研究以中国A股非金融上市公司2000—2020年的年度观测数据为样本,着重考察数字化转型如何影响冗余资源对企业创新绩效作用机制的实现。结果显示:冗余资源对企业创新产出的增加形成了阻碍,在此机制下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够促进企业创新绩效提升,并降低组织资源的冗余水平,同时数字化转型对冗余资源发挥着价值重塑作用,在冗余资源影响企业创新绩效的过程中具有重要调节效应。

    2023年09期 v.37;No.285 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2K]
    [下载次数:47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2 ] |[阅读次数:2 ]
  • 企业数字化扩散的政策激励机制研究——基于复杂网络演化博弈模型

    杨水根;何松涛;

    基于复杂网络演化博弈模型,通过数值仿真分析了数字化补贴比例和高新认证影响力对企业数字化扩散广度的动态影响。结果表明:数字化补贴比例、高新认证影响力等干预政策能有效促进企业数字化扩散,且前者边际效用递增、后者边际效用先递增后递减;数字化补贴比例、高新认证影响力对于企业数字化扩散的促进作用受产业类型、数字化效能以及投入成本影响;在倾向于选择具有较大社会影响力的企业学习环境中,高新认证影响力对企业数字化扩散的促进作用较数字化补贴政策更为有效;企业绝对理性或决策噪声过高均不利于政策干预企业数字化扩散。最后,提出因产施策、畅通市场信息渠道、多种产业政策配套组合等政策建议。

    2023年09期 v.37;No.285 8-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59K]
    [下载次数:34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1 ]
  • 沉淀冗余、研发生产率与核心技术能力——数字化转型的调节作用

    胡川;黄华;

    基于资源基础观和核心技术能力理论,构建了沉淀冗余、研发生产率、核心技术能力与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理论模型。以2010—2020年133家智能制造上市公司为样本,构造了回归模型。研究发现:沉淀冗余对企业核心技术能力具有负向影响,研发生产率对核心技术能力具有促进作用;研发生产率在沉淀冗余和核心技术能力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沉淀冗余通过降低企业研发生产率,进而对核心技术能力产生了消极作用;企业数字化转型能够负向调节沉淀冗余与研发生产率的关系。

    2023年09期 v.37;No.285 17-2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2K]
    [下载次数:19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1 ] |[阅读次数:3 ]

战略与决策

  • 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影响研究——创新驱动的中介效应

    张彦彦;胡善成;

    基于2011—2019年我国280个城市面板数据,探究了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1)数字普惠金融显著促进了城市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且存在创新驱动的中介效应;(2)进一步将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分解发现,覆盖广度指数和使用深度指数均显著促进了城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3)拓展性分析还发现数字普惠金融对城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影响存在地理区位、协调程度、金融监管力度、人力资本水平和传统金融禀赋特征的异质性。

    2023年09期 v.37;No.285 23-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1K]
    [下载次数:30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8 ] |[阅读次数:1 ]
  • 数字经济时代下如何实现BOP创业的可持续发展?——三主体共生演化研究

    辛晓华;缪小明;马红玉;

    基于生态学理论和共生理论,引入Logistic生长函数构建BOP创业生态系统三主体共生演化模型,在分析其均衡点及稳定性条件的基础上,对不同的共生演化模式进行模拟仿真,并以“太平创业生态系统”为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表明:BOP创业是促进经济发展和减轻贫困的重要方式,可通过构建BOP创业生态系统实现减贫致富的可持续性;消费者是数字经济时代下BOP创业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共生主体;BOP创业者与其他主体的偏利共生模式可大幅提升BOP创业效益并在短期内达到规模稳定,而三主体互惠共生模式是实现BOP创业者收益长效增长及系统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方向。

    2023年09期 v.37;No.285 3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69K]
    [下载次数:10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2 ]
  • 财政环保支出、财政压力与绿色发展

    胡丽娜;薛阳;

    运用2007—2020年中国31个省份面板数据~((1))检验财政环保支出、财政压力与绿色发展之间关系及作用机制。结果表明:财政环保支出对绿色发展具有显著正向激励效应。以2015年新发展理念提出为时间节点进行分样本回归表明,节点之后财政环保支出对绿色发展具有显著正向激励效应,而在此前阶段这一效应不显著。调节效应检验发现,财政压力会负向调节财政环保支出对绿色发展的促进效应。门槛效应检验发现,财政压力存在单门槛效应,即财政压力越过门槛值后,促进效应转为抑制效应。

    2023年09期 v.37;No.285 39-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2K]
    [下载次数:3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0 ] |[阅读次数:1 ]
  • 数字经济对低碳发展的影响效应研究——基于绿色技术创新的调节效应与门槛效应分析

    曹薇;赵伟;司玉静;

    基于2012—2019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以调节效应和门槛效应模型实证检验绿色技术创新在数字经济助力低碳发展中产生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对碳排放总量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而绿色技术创新削弱了其促进作用;数字经济对碳排放强度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绿色技术创新强化了其抑制作用;此外,在东、中、西三大区域内,绿色技术创新的调节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检验了绿色技术创新的单门槛效应,结果表明,在门槛前后,数字经济对碳排放总量的影响由促进作用变为抑制作用,而对碳排放强度的抑制效应则随着绿色技术创新的加深而增强。

    2023年09期 v.37;No.285 47-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4K]
    [下载次数:60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6 ] |[阅读次数:2 ]

技术创新与管理

  • 中国石墨烯产业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特征分析及演化研究

    苏屹;赵璐;张傲然;

    以我国2007—2019年石墨烯产业产学研联合申请专利数据为样本,构建中国石墨烯产业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划分出2007—2011年、2012—2015年、2016—2019年3个时间窗口,通过UCINET软件计算我国石墨烯产业在不同时间阶段内的网络特征,并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探究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的网络结构及演化过程情况。研究表明:我国石墨烯产业产学研合作创新网络密度低,中心势小,近几年呈现无标度特征,核心节点掌握网络中大多数资源,说明我国石墨烯产业存在合作联系较为松散,技术研究水平不均衡,区域合作不够紧密的问题。

    2023年09期 v.37;No.285 55-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14K]
    [下载次数:18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8 ] |[阅读次数:2 ]
  • 知识溢出与企业绿色创新——制度压力与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

    杨立成;周正;张芸芸;

    基于资源依赖理论,以中国2006—2020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从知识资源视角探讨了知识溢出对企业绿色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知识溢出有利于企业绿色创新。知识溢出对企业绿色创新的促进作用受到外部制度压力(规制性压力、规范性和模仿性压力)以及内部吸收能力的调节作用。此外,企业外部制度压力与内部吸收能力的交互作用对知识溢出与绿色创新的关系存在积极的调节效应。进一步分析表明,企业地理层面上的“接近度”以及技术类别之间的知识耦合会强化知识溢出对绿色创新的正向影响。

    2023年09期 v.37;No.285 67-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8K]
    [下载次数:48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4 ] |[阅读次数:1 ]
  • 基于解释结构模型技术市场一体化影响因素与运行机理

    周正柱;张明;

    基于技术市场一体化内涵、特征和作用路径基础,系统梳理技术市场一体化影响因素,从技术市场供给、需求、中转和环境4个维度对技术市场一体化进行分析,利用解释结构模型(ISM)考察不同维度对推动技术市场一体化的影响,并通过ISM层级结构对技术市场一体化运行机理与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技术市场一体化影响因素可划分为八大层级、3个因子群,建立了供给效能-供需匹配-外部保障三维理论结构。最后,通过对京津翼区域实际案例分析,提出强化资源配置、协整技术要素市场、完善制度框架、空间布局和供需机制是促进技术市场一体化发展的关键手段。

    2023年09期 v.37;No.285 78-86+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9K]
    [下载次数:1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 ]

区域发展

  • 中国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对绿色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

    刘曙光;杨宝杰;宋蕾;

    基于2006—2019年中国26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数据,将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作为一项准自然实验,使用双重差分模型检验试点政策对城市绿色发展的影响效应及其异质性,并采用中介效应模型分析试点政策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能够显著推动城市绿色发展,但推动效应存在滞后性;该项政策对特大型城市、东部地区城市和资源型城市绿色发展的推动作用更显著;创新型城市试点政策通过绿色创新、节能降耗、环境规制,推动城市绿色发展。

    2023年09期 v.37;No.285 87-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1K]
    [下载次数:29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5 ] |[阅读次数:3 ]
  • 碳排放影响因素及达峰路径研究——基于四川省的分析

    廖祖君;张剑宇;陈诗薇;

    基于四川省1997—2019年的碳排放历史数据,通过STIRPAT扩展模型定量分析四川省人均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研究显示:能源结构对四川省人均碳排放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能源强度和经济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预测了粗放情景、基准情景、低碳节能情景和经济放缓情景下四川省2020—2035年碳排放量的峰值和“碳达峰”时间。结果表明,在低碳节能情景下,四川省可以在兼顾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提前实现“碳达峰”目标,碳峰值为334.38百万吨。

    2023年09期 v.37;No.285 95-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33K]
    [下载次数:26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4 ] |[阅读次数:3 ]
  • 产业集聚与城市工业碳排放——来自经开区的证据

    王海星;周耀东;

    以经开区为政策冲击变量,构建双重差分模型和空间计量模型,从政策效应和作用机制视角实证研究了产业集聚与城市工业碳排放的关系。结果发现:(1)经开区设立导致城市工业碳排放增长。但考虑空间效应后,经开区形成的集聚碳减排效应比分散化生产具有更显著的作用;(2)机制分析表明,经开区通过资本市场扭曲和产业协同集聚缺失两种路径增加城市工业碳排放;(3)减少政府干预、提升技术创新以及有效协同制造业和低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能够缓解经开区的碳增长效应。

    2023年09期 v.37;No.285 102-108+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98K]
    [下载次数:2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7 ] |[阅读次数:2 ]
  • 地铁开通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

    张浩然;

    基于中国2003—2020年城市面板数据和双重差分模型估计了地铁网络延伸对城市创新能力的影响。研究表明,较高的地铁密度显著提升了以人均专利申请数和授权数为代表的城市创新产出,且这种作用在城区常住人口超过500万人的特大和超大城市更为显著。同时,地铁网络延伸对东部城市创新能力的提升作用大于中西部城市。结论在通过倾向得分匹配双重差分(PSM-DID)方法缓解潜在的内生性问题,以及采用多种指标测度地铁基础设施便捷程度和城市创新产出后保持稳健,意味着地铁开通提升了城市创新能力,并使创新产出向核心城市集中。

    2023年09期 v.37;No.285 109-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5K]
    [下载次数:12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3 ]

企业管理

  • 声誉异质性对风险资本投资强度的影响研究——兼论风险投资市场资源配置低效率问题

    马仁敏;张涤新;楚文慧;

    基于声誉理论,研究声誉异质性风险资本(VC)对科技企业投资强度的选择行为以及由此对风险投资市场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在我国的风险投资市场中,高声誉VC在企业上市后往往长期持有股权,因此更关注作为企业长期价值增长驱动因素的创新能力,倾向于对创新能力更强的科技企业加大投资强度;而低声誉VC受“逐名效应”驱使,通常在企业上市后尽快谋求退出,因此并未给予企业创新能力足够的关注。由于主导VC个体的投资策略选择对从属VC群体的投资行为具有传染效应,因此我国以低声誉VC为主导的风险投资行业表现出对科技企业投资强度不足的市场行为,扭曲了风险投资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

    2023年09期 v.37;No.285 116-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50K]
    [下载次数:7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1 ]
  • 领导-成员交换矛盾心理差异与顾客导向组织公民行为关系研究

    徐磊;李记;郭婧;

    基于社会交换理论与自我损耗理论,采用经验取样法,连续10个工作日动态追踪24个团队92名一线服务员工,探究了不同层次上领导-成员交换矛盾心理(LMXA)对顾客导向组织公民行为(COOCB)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相对领导-成员交换矛盾心理(RLMXA)与COOCB显著负相关,自我控制资源损耗在RLMXA与COOCB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同事支持与绝对领导-成员交换矛盾心理(DLMXA)的调节作用相反,即在个体层面,同事支持会削弱RLMXA对自我控制资源损耗;在团队层面,DLMXA会加剧RLMXA对自我控制资源损耗的作用。

    2023年09期 v.37;No.285 124-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0K]
    [下载次数:14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1 ]

管理理论与方法

  • 金融机构提前介入PPP项目的社会资本方机会主义行为研究

    刘继才;付紫婷;

    基于委托代理理论,构建了政府与社会资本方之间的博弈模型,对有无金融机构参与规划阶段的模型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同时,通过数值模拟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金融机构提前介入项目的规划阶段,不仅可以提高政府的激励水平和社会资本方的正常工作努力水平,抑制社会资本方的机会主义行为,还可以提高项目的总收益。

    2023年09期 v.37;No.285 131-1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2K]
    [下载次数:5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2 ]
  • 社会脆弱性问题研究进展评述与展望

    江源;田晓伟;

    以社会脆弱性概念多重内涵属性的梳理为逻辑起点,重点对社会脆弱性研究框架和评价方法展开比较分析,并总结归纳了社会脆弱性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薄弱环节。提出未来研究中应重点开展社会脆弱性独立理论框架、社会脆弱性风险形成机制等基础理论研究以及社会脆弱性动态评价与风险预警、社会脆弱性协同治理模式等关键问题研究。

    2023年09期 v.37;No.285 139-14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49K]
    [下载次数:136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1 ]

  • 《软科学》杂志欢迎订阅欢迎赐稿

    <正>《软科学》杂志创刊于1987年,是由四川省科学技术厅主管、四川省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刊物。自创刊以来,本刊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好评,多次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和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被认定为全国第一批A类学术期刊,并获评“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学术期刊”和四川省重点资助人文社科期刊。编辑部愿竭尽努力,同关心本刊的作者和读者一道把期刊办得更好、更具特色。

    2023年09期 v.37;No.285 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0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下载本期数据